本站主頁
属性 公办 本科 所在地 北京市
北京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简称北科大,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俄工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和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单位。
資料來源: 院校官網 整理: 大学志 发布日期:2022年1月14日
北京科技大学欢迎香港、澳门、台湾人士报考我校硕士学位研究生、博士学位研究生。
一、报考资格
1.考生所持身份证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港澳地区考生,持①香港或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和②《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或《港澳居民居住证》。
(2)台湾地区考生,持①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②《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或《台湾居民居住证》。
2.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学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须具有与内地(祖国大陆)硕士学位相当的学位或同等学历。
3.热爱祖国,品德良好,身体健康。
4.报考硕士生需有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学者书面推荐。报考博士生需有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学者书面推荐。
二、学习方式和报考类别
我校2022年面向港澳台地区仅招收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研究生。
三、报名时间
考生网上报名时间为2022年2月10日至2月25日,全天24小时接受网上报名。
四、报考点及报名要求
2022年面向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网上(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港澳台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按照报考点要求网上(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和缴纳报考费。
1.报考点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联系人:秦彦超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邮政编码:100081
电话:010-68945819,图文传真:010-68945112
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联系人:黄建业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邮政编码:200092
电话:021-65982683,图文传真:021-65988292
广州: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联系人:陈瑶
地址:广州市中山大道69号,邮政编码:510631
电话:020-38627813,图文传真:020-38627826
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 联系人:吕少群、李丹华
地址:香港北角英皇道83号联合出版大厦14楼1404室
电话:00852-28936355,图文传真:00852-28345519
澳门: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 联系人:邝子欣
地址:澳门约翰四世大马路 7-9 号一楼
电话:00853-28555533,图文传真:00853-28355427
符合报考资格的考生可任选以上之一报考点,并按照所选报考点的安排参加网上(现场)确认。
2.网上报名要求
(1)考生应在规定报名时间内(2022年2月10日至2月25日,全天24小时)登录“内地(祖国大陆)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网址为 http://www.gatzs.com.cn)”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并按规定上传电子照片。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2)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招生专业及考试科目,请登录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zxc.ustb.edu.cn/index.htm)“港澳台研究生招生”栏目查看《北京科技大学2022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和《北京科技大学2022年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均可报考。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我校的一个专业。我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所有专业均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3.网上(现场)确认要求
(1)所有考生均应按所选报考点要求进行网上(现场)确认报名信息,具体时间由所选报考点公布,逾期不再补办。
(2)网上(现场)确认时应提交以下报名材料:
1)网上报名编号;
2)有效身份证件;
3)学士学位证书或硕士学位证书(应届毕业生可于录取前补交,但须提交应届在读证明原件)。
(3)考生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和电子照片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4)考生按报考点要求缴纳报考费。
(5)打印《考生报名信息确认表》,考生签字确认,按照报考点要求提交。
(6)考生按报考点要求提交相关报名材料副本。
五、考试
入学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
1.初试
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初试科目为一门外国语(满分值为100分)和两门业务课(满分值均为150分)。
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初试为材料评议。材料评议成绩(满分值为100分)由外语水平(满分值为20分)、专业基础(满分值为30分)、创新能力(满分值为50分)三部分组成。
各专业的具体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可登录“内地(祖国大陆)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查询,网址:http://www.gatzs.com.cn)。
2.复试
初试、复试均由我校组织,具体工作安排及相关事宜将视疫情防控进展情况另行通知,请各位考生随时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及“北科研招”微信公众号相关通知。
我校将根据生源情况确定复试分数线。复试前将对考生的身份信息、学历(学位)证书、报名材料及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
复试时,考生需提交本科(硕士)成绩单、毕业论文及科研成果复印件,以及专家推荐信。复试内容包括专业水平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和外国语水平考核。其中,综合素质考核和外国语水平考核一般为面试,专业水平考核形式由报考学院自定。
硕士研究生复试总成绩满分值为400分,其中专业水平考核满分值120分、综合素质考核满分值160分和外国语水平考核满分值120分。
博士研究生复试总成绩满分值为300分,其中专业水平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和外国语水平考核满分值均为100分。
复试成绩预计于2022年6月中旬公布。
六、录取
我校根据考生的报名资料、考试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导师意见及体检结果综合评核后,择优确定录取名单,并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公示。录取通知书于2022年6月由我校函寄至考生本人。
七、入学
新生于2022年9月报到入学,具体时间由我校在“录取通知书”中注明。新生报到时,由学校进行身体复查,不符合入学条件者,取消入学资格。
新生应按时报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书面向学校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
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到前须取得学士学位。应届硕士毕业生,报到前须取得硕士学位。
八、学制和修读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为4年,详细内容见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北京科技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专业学制、学费》;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最长修读年限为6年。
九、收费标准和奖学金
全日制研究生在学期间相关收费标准和待遇与内地(祖国大陆)研究生相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费一般为0.8万元人民币/学年,各专业学费标准见《北京科技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专业学制、学费》;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费一般为1万元人民币/学年。
按照《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港澳及华侨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7〕139 号)、《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7〕140 号)的规定及《北京科技大学港澳台学生管理规定(试行)》(校发〔2017〕32号),接受港澳台地区研究生申请有关奖学金。港澳台学生品学兼优者,可同内地(祖国大陆)学生一样参与招生单位奖学金评选。住宿、教材等费用按学校有关规定收取。
十、咨询方式
单位代码:10008
联系部门: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研招办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公寓310室
邮政编码:100083
联系电话:010-62332484
传真号码:010-82377331
电子信箱:yzb@ustb.edu.cn
有关招生信息、成绩发布、复试通知等如有变动,以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xc.ustb.edu.cn/)公布的相关信息为准。
资料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_院校官网 | 资料整理:大学志 · 华侨港澳台招生组
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建校七十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6万余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41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宝武、北汽、河钢、中铝、一重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领导岗位。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4.11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6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47.9万余册(件)。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
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4.11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6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47.9万余册(件)。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
截至2021年底,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732人,各类研究生12506人(其中硕士生8589人、博士生3917人),国际学生760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5958人。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99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642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957人,其中专任教师2067人(含自主招收博士后),在站博士后396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双聘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双聘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4人、青年拔尖人才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8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103人。
学校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1978年至2021年,共申请专利10875项,授权专利7002项;有2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82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和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科学贡献。近年学校“露天转地下高效转型建设大型数字化地下金属矿山的研究与实践”“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19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日本东北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220余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构建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加快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校多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学生在历年国家及北京市的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特别是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等竞赛中屡创佳绩,MEI机器人团队、智能车队先后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积极营造“科学与艺术共融,人文与创新并存”的校园氛围,学生艺术团屡获佳绩,原创校史话剧《绽放》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巩立姣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并于2005年挺进CUBA全国八强。学校目前拥有约10.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场地。学校体育馆作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竞赛场馆,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学校体育馆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今天,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师生正满怀信心,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有重要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奋进。
资料来源:北京科技大学
数据截至2021年底